工會來源介紹
編輯: 更新于:2016-12-1 閱讀:
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那個時候起,工人階級就在黨的領導下成立自己的組織,開展各種運動,工會組織是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實踐證明,在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工會組織都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
黨的第一個工會組織1920年11月21日成立的上海機器工會,是黨的第一個工會組織。工會主席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中(李聲澥),開始時有會員370多人,出版了刊物《機器工人》。會章規定,本會的目的是"促起階級的互助觀念","要求雇主增加工資,減少工作時間,設立傷病保險費,設置衛生設備。"
中國教科文衛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系統教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關懷下于1950年8月2日成立的。1949年10月,劉少奇副主席親自主持召開由文教界著名人士參加的中國教育工會成立籌備會議。會上,劉少奇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國教師的實際,論述了中國教師的階級地位,明確指出我國教師是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解決了教師可以組織工會的重大理論問題,為中國教育工會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劉少奇同志親自指導下,中國教育工會于1950年8月2日至11日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中國教育工會。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親自接見會議代表張瓊,并為中國教育工會上海市委員會題寫會名。周恩來總理到會祝賀并作了關于國內外形勢的政治報告。1956年,中國教育工會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朱德副主席到會祝賀并與全體代表合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當選為中國教育工會第一、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
中國教科文衛工會的命運是和教師的命運緊密相連的。1957年對知識分子隊伍估計的失誤,反右斗爭的擴大化,1958年對工運指導方針的錯誤批判,都使教育工會各級組織和廣大干部受到嚴重沖擊,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一度名存實亡。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國教育工會從上到下都成了"徹底砸爛"的對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全國總工會的領導下,中國教育工會于1979年恢復工作。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和支持教育工會工作,鄧穎超、胡耀邦、方毅、習仲勛、鄧力群、李鵬、尉健行、李嵐清等中央領導曾多次出席教育工會的會議和活動,接見會議代表,發表重要講話,做出重要指示,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級教育工會干部以極大的鼓舞。目前,中國教科文衛工會有13.6萬個基層組織,1170萬名會員,是中國唯一一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全國產業工會,也是組織最健全、會員人數最多的產業工會之一。全國委員會堅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遵循黨在新時期工會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立足全局,緊密圍繞各個時期黨在教育戰線的中心任務,突出教育產業的特點,全面履行四項社會職能,大力推進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指導方針在教育戰線的貫徹落實,積極推行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學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加強源頭參與,依法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為廣大教職工說話`辦實事;以職業道德建設為核心,以青年教師為重點,長期堅持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簡稱"三育人")及"樹師表形象、創文明校風,為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作貢獻"(簡稱"樹、創、獻")等活動,加強教職工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廣大教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業務素質,為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各級教育工會組織建設不斷得到加強,會員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各級教育工會組織正在深入、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江澤民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精神,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端正教育方向,明確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提高教職工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能力,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人才而努力奮斗。
安博派遣中心工會成立于2008年1月,F有工會會員1993余人,共有4個部門工會,12個工會小組分布于各個部門工會之中。
根據企業需求,每個季度月末最后一個星期三下午為工會活動日。
《工會簡報》(電子版)每月出版一期。
上篇:
下篇: